虽然是隆冬时节,但在“人参之乡”抚松县的街头,仍会感受到许许多多与人参有关的元素,参娃、宣传栏、文化墙、山货庄、人参博物馆……真可谓是“参”临其境。
在城区锦江路与松山大街交会处,有一栋占地面积不大的二层楼房,门前“抚松县人参研究所”几个烫金大字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作为我省仅有的两家县级人参科研单位的其中之一,近年来,抚松县人参研究所立足抚松人参产业的发展现状,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在人参栽培新技术研究,生态保护,服务企业和参农等领域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为确保“百草之王”王者风范,不断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该所主持并参加了《“翠贝”防治人参斑病试验报告》《“都能壮”在人参上的应用试验总结》《速乐硼TMSobor在人参上的应用试验总结报告》等十余项研究课题,有效控制了区域内人参种植地块的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提高了人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005年至2006年在《等离子技术在人参种苗上的应用推广》中获“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西洋参、人参根病生物防治技术获“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等奖;2009年抚松人参地方品种“福星01号”选育项目获“吉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证书,无公害人参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08年)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证书,无公害蓝莓栽培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11年),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证书。
探索非林地栽参新路径,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为解决林参矛盾,改变我国传统的伐林栽参模式,维护生态平衡,自2011年以来,该所连续4年全面开展非林地栽种人参标准化基地建设,累计建成基地2089.9亩,非林地栽参技术推广范围已经辐射到安图、敦化等周边地区。《非林地栽参省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于2013年,获得了省专家组的验收。《非林地栽参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14年通过县科协申报成功,等待验收。此外,该所还根据长白山地域特征,制定了“非林地技术操作规程”吉林省地方标准,进一步推动了非林地栽参技术推广进程。
加强林下参基地建设,深入质量体系研究。该所积极加强林下参种植基地建设,开展了林下山参质量体系研究。他们制定了“抚松林下山参质量体系研究”,经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同时,该所以中国农业科院特产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开展林下山参质量差异性及药理性研究。目前,《林下山参、园参质量比较密钥研究及标准制定》项目已在省科技厅立项。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地方“拳头”产品。该所不断加强人参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有两个地方新品种通过鉴定。他们根据长白山区域地方特征,与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及参王植保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在抚松当地品种大马芽、二马芽的基础上,经多年的系统选育,选育出适合长白山区域栽培的人参新品种“福星一号”、“福星二号”,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通过品种审定,并确认为吉林省科技成果,填补了抚松没有地方人参新品种的空白。
为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多年来,该所主动服务企业、服务广大参农、服务人参产业,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他们采用技术培训、科技大集、技术咨询、短信服务、田间指导等多种方式,服务企业和参农,为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石巍 张庆强 李刚)
来源: 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