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由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特产所、省参茸办等单位开展的“人参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及新产品开发”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了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这是2011年我省获得的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有史以来我省人参产业唯一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奖项的获得,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参产业的结果,是我省参业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和广大生产经营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项技术的成熟,为加快推进我省人参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保障
人参产业是吉林省的特色和优势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历来重视人参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政府投入人参研发经费6570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支持6800万元,先后在人参新品种选育、专用肥研制、规范化栽培技术、人参加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立项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人参产业科技成果40余项。2010年省政府又设立了人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年来在人参科研、成果转化、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资金9000万元,转化推广各类技术成果近百项,使我省人参规范化生产面积达到了50%以上,全省人参平均单产达到了1.58kg/平方米的历史最高水平,比韩国的平均单产1.12/kg提高了40%以上,人参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科研机制创新是促进人参产业科技进步的关键
我省从事人参研究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有20余个,以往存在部门分割、力量分散、研究重复、创新不足的局面。为了有效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合理布局科研力量,实现了我省人参科研力量的优势组合模式,在省农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的组织下,通过建立人参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整合人参资源与育种、规范化栽培、产地加工、精深产品开发四大环节的研发力量,明确各自的研究方向,合理布局科技资源,针对制约我省人参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开展重点攻关,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选育出人参新品种5个,解决了人参种源混杂退化,病害重,产量低的问题,为人参生产良种化提供了保证;研制出首个人参专用拮抗微生物制剂,实现了病害的生物防治;发现了人参营养吸收的选择性和阶段性,开发出复合专用肥,解决了乱施滥用化肥导致产量提高、品质下降的问题;阐明了人参光照特性,提出了调光技术,解决了光大伤参、光小参弱的问题。通过科技进步使人参增产15%以上,优质率提高12%以上,农药残留合格率由原来的62%提高到84%。研究了红参加工中红色物质生成机理和生晒参青支褐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人参加工温湿度数据采集、处理、反馈双循环智能控制系统,提出了数字化加工新工艺,建设高效节能加工厂一座,每年加工人参100万斤,同传统技术相比,加工质量均匀稳定,能源节约20%以上,加工折干率提高5个百分点。
三、推广模式多元化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
科学技术只有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成果推广过程中,我们注意充分发挥各方面、各部门的优势和积极性,创造了政府、科研部门、企业、参农合作组织、参农相互配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在育种和栽培技术成果推广过程中,我们发挥政府有组织能力,专家能讲清道理,种植企业有抗风险的能力,种植高手有说服力的优势,采取了“政府+专家+企业+种植高手”的推广模式,先由政府介绍专家在当地有影响且对科技成果有浓厚兴趣的人参种植企业开展试验示范,再向种植高手传授技术和经验,最后向农户进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吉林省参茸办同吉林农业大学利用这种模式联合推广人参规范化生产技术,在全省15个人参主产县(市、区)五种模式的20个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面积达到3100万平方米,优质参率达到90%,提高了20个百分点。测土栽参工作在15个人参主产县(市、区)全面展开,测土栽参面积达到1145万平方米。在农药专用肥推广过程中,由于参农不了解新农药和新生物肥的效果,我们采取了“专家+专业企业+种参大户”的模式,先由专家布置田间试验,由企业承担风险,由种植大户进行示范。积极推广使用专用和生物肥料药剂,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毒新农药5种,有效解决了长期使用传统或单一的农药而导致的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残留越来越高的问题,这也为在我省坚决杜绝使用禁用、高毒、高残留投入品,从源头上确保人参质量提供了保证。